查看原文
其他

追光语记丨危明星:保持与现实人生短兵相接的热情和冲动

RUC阳光公益 RUC阳光公益 2022-10-30

编者按

因为心怀热爱,便可以面对困难绝不后退,面对挫折永不妥协,保持与现实人生交锋碰撞的勇气和决心,奔赴一场又一场的博弈和抉择,感知生活与学问本身的重量与精彩。

 “追光语记”第二十期,公益菌将与大家一起走近2021年度京东特等奖学金获得者,文学院2018级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危明星,读懂她的满腔热忱与一往无前。

努力向上,心怀感恩;

醉心文学,热爱不泯;

保持朝气和热情,

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。



资料卡片

危明星,文学院2018级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,自进入现当代文学领域后,发表研究论文十多篇,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篇(含待刊)。曾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第四届思想史高级研修班,并有大学语文老师、中学语文老师和编辑等丰富的兼职实习经历。在校期间,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优秀奖学金、培优成长奖学金,第十五届谢无量学术论文大赛三等奖,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三好学生等奖励和荣誉。



缓解焦虑

化压力为动力

公益菌:在求学过程中焦虑情绪也许很难避免,师姐有过迷茫和焦虑吗?怎样克服这种情绪呢?


我于2018年考入文学院攻读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学位。从我的家乡——遥远的滇西小城到山城念大学,再从山城来到首都攻读博士学位,这实在是一条长长的路。来到北京后,忐忑、焦虑自然是无疑的,我的博士生活就是在这样的“不良”情绪中开始的。不过,环境变迁带来的紧张感也在无形中督促我加快脚步,努力赶上优秀的朋辈。因此,我的学业规划可能比大家的进度稍微快了小半步。



公益菌:在此过程中一定不是孤军奋战吧,师姐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人吗?他/她给了师姐怎样的帮助呢?


因为有导师姚丹教授的耐心引导,我的不良情绪开始慢慢消散。每一次跟姚老师谈论文,老师都会用她的严谨、专业、细致,让我感到“学问”的分量;老师有时候也会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聊日常琐事,教我们品茶养生,这又把我带回“生活”本身。专注、热忱地对待学习与工作,温柔地与粗砺的生活本身相遇,这是我从姚老师那里获得的对抗消极情绪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其实,在人大求学的朋辈应该都能感受到,文学院的老师们都是良师益友型的好老师。就我自己的求学经历来看,不论课上还是课下,但凡有需要,老师们总是乐意及时伸出援手。因而,从滇西到北京的挪移,最后让我感受到的不是异己感,而是亲切感。




科研工作

朝气蓬勃,不可或缺

公益菌:师姐能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确定专业方向的吗?


攻读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,对我来说有点自然而然的意味。记不清自己是如何被“文学”所吸引的了,或许是儿时听来的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,或许是小学语文课本上某一篇优美的文章,也许最初仅仅只是崇拜知识渊博的语文老师。总之,这份对“文学”的执念已伴随我很多年。

也许,有人会反驳:文学爱好者不等于文学研究者。我同意这一点。不过,也许从一个“爱好者”转变为一个“研究者”,要比从一个“憎恶者”转变为“研究者”稍微容易一点吧?我想研究是一定要以“热爱”为基础的。



公益菌:师姐已经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,师姐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科研态度与心得吗?对于对科研感兴趣的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建议呢?


科研即将成为我的一份工作,而尤其幸运的是,文学研究工作对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滋养。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,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一点。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代表——《新潮》同人,这是一群充满朝气、极富创造力乃至爆破力的“弄潮儿”。一九三零年代,提起这群青年,林庚先生一再感叹其“热狂的情形”和“新鲜的朝气”,以及其“一泻千里不可遏制的气势"。是这群青年给了林庚先生和一九三零年代山河破碎中的青年“无限的勇气”。而与五四青年隔着百年时空的我,同样也在与这一群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中涌起无限的热情,激发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。我想,与现实人生短兵相接的热情与冲动,或许正是原子化时代的我们所缺乏的吧。以此与朋辈共勉!




“在心里种花,人生才不会荒芜。”学习、科研、成长的道路上,热爱之火不熄,前进脚步不停。感谢危明星师姐的倾心分享,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,在逐梦之路上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,记住那些对我们施予援手的人,也学会正确处理焦虑情绪,始终相信“被磨的石头才亮”。


往期 ·回顾

策划 | 张作宾辅导员工作室

采访 | 莫梓云

整理 | 莫梓云 张运晗

排版 | 陈韵涵

头图 | 陈韵涵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